近日,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创的《培训蓝皮书:中国培训事业发展报告(2022)》正式出版。

蓝皮书指出,立足新时代,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就业创业的硬通货。面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适应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和培训供需矛盾,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针对性、精确性和有效性,全面推进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结构不断迭代升级,由此产生了新的业态,催生了大量新职业。据世界经济论坛《未来职业报告2020》估计,到2050年,机器生产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将会达到52%,8500万个岗位会因人类和机器劳动分工的改变而消失。但是,同时也会产生多达9700万个新岗位,增加的岗位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关怀经济、人工智能以及内容生产等。此外,报告还预测了职业技能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到2025年全球就业市场最需要的10类能力。该报告还指出,要获得这些技能,平均约40%的劳动者需要接受小于或等于6个月的技能培训;对于现有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来说,未来几年,40%的核心技能将会改变,50%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技能培训。因此,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应对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有效措施,亟待“扩面提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二、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客观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部分行业技术技能水平从跟跑到领跑状态的加速转变,劳动力具备的技能结构与岗位所需技能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持续加剧,“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并存问题突出,如传统型劳动力的简单化、操作性的技能正在加速被机器所替代,新兴智能化、信息化的岗位存在大量用工缺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过程中,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新产业催生大量新职业,现有的职业培训尚无法满足新职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的需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指出,要“更加重视日益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聚焦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突出抓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因此,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有力抓手,“十四五”期间将会处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解决培训供需矛盾的客观要求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行技能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支持力量。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劳动者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日渐增强,相关调查显示,受访者在职业发展方面,83%的“80后”曾遇到过职业危机或职业瓶颈,“90后”的比例为82%;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90后”受访者最担心失业;95%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新职业培训提升自身发展潜力是走出职业危机的关键因素。但从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来看,与建设技能型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如大量新职业在不断出现和演化的进程中,技术技能边界模糊,缺乏典型的工作任务,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一些新兴领域需要的劳动技能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专业,而具备交叉学科和复合专业知识的高质量师资和课程体系仍处于稀缺状态;“理论+实操”的线下传统培训形式也无法满足劳动者的多元培训需求。因此,“十四五”期间需要尽快落实党和国家对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规划举措,加快推进培训供给侧改革。

四、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客观要求

职业技能培训是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定需求为目的的定向性培训,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这种培训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就业者素质和能力提升为目的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活动。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可以基本掌握某个领域或行业内完成特定工作的技能和工作方法。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的对象范围广泛、层次水平差异很大,企业员工、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不能继续升学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均在职业技能培训对象之列。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需求也有所不同,职业技能培训也亟待分层分类,提高针对性、精确性和有效性。